7月18日晚,上海芭蕾舞团历经三年打磨推出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演员以柔美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汇将文学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层层铺展,让观众跨越时空感受战火纷飞的时代年轻人最单纯美好的情感。
舞剧风格和小说很契合
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百合花》改编自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是对革命年代的人性光辉与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次深情回望与生动诠释。今年适逢茹志鹃诞辰一百周年,她的女儿、作家王安忆受邀担任编剧,她说:“感谢上海芭蕾舞团将这部小说搬上舞台,这无论对我还是对我母亲而言,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这是王安忆首次受邀改编芭蕾舞剧台本,她说: “最初不晓得从何下手,舞剧是太外化的艺术,首度尝试很有挑战。但主要还是编导王舸,用大量芭蕾舞语汇来丰满这个故事。”陪伴主创和演员走过三年创排路,王安忆深知其中艰辛和不易:“我很知道他们这三年是怎样度过的,经过了怎样的努力。数次采风、刻苦排练、反复修改。”谢幕后,她特地登上舞台给予演员肯定和鼓励。
虽然此前连排、彩排看了许多次,但首演场还是让王安忆很感动:“我最喜欢三个年轻人的舞段,展现了单纯美好的感情。《百合花》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我母亲也没希望这个小说能承担多大使命,所以表达得也很单纯和质朴,而舞剧纯真欢快的风格和小说相当契合。”
细腻演绎让书中人鲜活
剧中,上芭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以精湛演技和饱满情感让茹志鹃笔下淳朴善良的“新媳妇”、质朴腼腆的“通讯员”、心怀大爱的“大姐”逐一鲜活起来。尤其是“借被子”片段诙谐幽默又饱含温情。许靖昆通过富有层次的表演刻画通讯员心理:从最初踌躇不前到鼓足勇气,从满怀期待到手足无措,将少年的纯真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一床新被子也在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来回拉扯间,演绎出浓浓烟火气,让硝烟弥漫的岁月绽放出温情与美好。“新媳妇”那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戚冰雪的细腻诠释,让“新媳妇”对丈夫的思念具象化。由郭文槿塑造的“大姐”形象性格爽朗、处事稳重。
诚如上芭艺术总监辛丽丽所感慨——我们的芭蕾舞演员会演戏了。演员的深情演绎,让小说中的人物化作一个个有血有肉、极具张力的舞台形象,在芭蕾的足尖韵律中赋予其震撼心灵的力量。而王舸用巧妙的编排让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处理也让王安忆印象深刻——把部分情节放在“排练厅”里,让时空跨越的距离更为清晰,也让观众知道这是被创作的内容。
当代芭蕾人的匠心和坚守
这是小说《百合花》首次以芭蕾舞形式呈现在舞台,也是上海芭蕾舞团继《白毛女》《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后又一部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原创力作。中国式浪漫、东方审美意蕴与西方芭蕾的巧妙融合,让经典文学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剧中的音乐以交响乐的语言为基础,回归芭蕾艺术最本真的表达,融入民乐、民歌等民族元素,让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露。
在今年颁发的享有“舞蹈界奥斯卡”美誉的第33届俄罗斯国际贝努瓦舞蹈奖中,《百合花》编导王舸,主演许靖昆、郭文槿分别荣获最佳编舞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最佳女演员奖的提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芭蕾的原创实力。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表示:“《百合花》是上芭用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全力以赴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深入探索。我们将文学的诗意化为足尖的韵律,让城市根脉中的红色基因在海派芭蕾的演绎中绵延生辉。而上芭青年演员也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不断成长,展现着当代芭蕾人的匠心和坚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