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5mm:定期复查即可,恶性概率极低;
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心脏“门”有点松,但不影响功能;
肝肾小囊肿:多数是良性,年年体检观察就行;
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年纪大了常见,坦然面对。
其实,体检是一件特别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职业、年龄不一样,检查的项目也要有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筛查方案,体检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除了常规项目,每个年龄段也有各自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
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可根据学校安排进行体检。儿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近视、发育迟缓等问题,可以重点检查生长发育状况和视力,如视力检查、骨龄测试等。
18-30岁:这个年龄段人群通常身体健康,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体检,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
30-40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特别是日常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嗜好烟酒的人群,推荐增加心血管健康、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需要开始关注血压、血糖水平。
40-60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应关注骨密度、肿瘤标志物及消化系统健康,建议完成一次无痛胃肠镜的检查,能够发现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中年男性出现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前列腺疾病的风险增高,需要重点关注血脂、肝功能、心电图、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检查。
中年女性出现乳腺癌、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增高,应重点关注乳腺彩超或钼靶、甲状腺功能、骨密度检查。
60岁以上: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除基础项目之外,应结合自身病史选择重点项目,如心脑血管、肿瘤筛查等。高发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建议增加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低剂量CT、胃肠镜项目。
对于癌症高发的中老年人来说,早期筛查可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可以选择CEA(各类癌症)、AFP(肝癌)、CYFRA21-1(肺癌)、NSE(肺癌)、CA19-9(胰腺、胆管癌)等检查项目。男性可以增加PSA(前列腺癌)检测,女性可以增加CA125(卵巢癌)、CA15-3(乳腺癌)检测。筛查时,肿瘤标志物结合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
体检报告怎么看?
首先,找到医生书写的异常项目解读页面或栏目,上面有整份报告的概况、进一步检查和复诊的建议,之后再去对应正文中的指标逐一阅读。
报告中的符号“+”表示该项目定性为阳性,符号“-”则表示该项目定性为阴性。而符号“↑”表示高于正常范围,符号“↓”表示低于正常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有箭头符号就表示异常。在阅读体检报告的时候,可到全科医学科门诊和医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对于指标的解读切莫“自以为是”,造成错误解读、过度解读或忽视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