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夏的2025FIFA世俱杯上,当海信面向全球观众亮出“RGB-Mini LED TV”广告语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一场显示技术风暴正在席卷整个电视行业,深刻影响未来高端电视的发展方向。日前,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团对海信RGB-Mini LED电视UX及其相关技术进行了一系列严格评审,并正式认证海信是“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的技术引领者”和“RGB-Mini LED电视产业化的开创者和推动者”,肯定了海信在该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
从今年初首次亮相CES引发轰动到三月全球首发量产,海信RGB-Mini LED电视UX褪去“神秘面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端旗舰电视新标杆,在技术和市场两大层面上引发了全球电视产业的变革浪潮。
01 电视行业正式进入RGB-Mini LED时代
从1981年首款液晶电视问世,到2007年第一台OLED电视量产,电视画质随着显示技术创新不断得到提升,但在显示模式上,无论是液晶,还是OLED,都需要借助滤光片等介质对单一光源进行二次转换,这个转换过程必然会导致色域受限以及光效损耗严重。而海信首创的RGB-Mini LED显示技术,不仅实现了传统单一控光向光色同控跃进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首次引领液晶显示进入RGB多基色显示时代。
具体来讲,海信电视UX可以通过控制RGB三基色灯珠直接发光,跳过滤光片对“色彩”的污染,将色域覆盖提升至97% BT.2020,带来红色更正、绿色更准、蓝色更透的鲜活色彩表现,在色彩指数、控色精度以及能效方面均超越当前主流的QD-OLED和QD-Mini LED。
RGB-Mini LED电视之所以能在色彩、画质上取得巨大飞跃,海信在芯片领域的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是海信历时三年研发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首次突破行业光色同控难题,通过强大算力和算法,带来3x26bits灰阶调节和15680点高精度色彩管理。而自研的高性能RGB-Mini LED发光芯片,从硬件端实现了三基色LED发光效率、产品稳定性、色纯度的大幅提升,保证产业化顺利实施。
海信电视UX的“双芯协同”到底有多强呢?索尼早在2004年最早提出RGB LED技术理论,2007年推出原型机,但终因无法解决三基色LED精控、串色以及稳定性问题而迟迟无法量产。今年3月,索尼对外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其首款RGB-Mini LED电视。届时,比索尼提前一年量产的海信电视UX大概率会完成产品的二次迭代。
02 高端电视市场开始向中国品牌倾斜
多项市场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电视市场的Mini LED电视出货量将大幅领先OLED电视。其中,作为超旗舰新品的RGB-Mini LED将对高端电视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权威调查机构Omdia自海信电视UX首度亮相起便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其评论文章分析认为,海信在RGB-Mini LED领域的市场定价和技术水准上都占据了主动权,虽然三星、索尼、LG电子、TCL等电视巨头也在积极推进RGB-Mini LED研发,但海信的先发优势已经让竞争对手“压力山大”。
而韩媒则显得忧心忡忡,包括《今日财经》在内的不少媒体都撰文称,由中国企业主导的Mini LED电视不仅在全球出货量上超越韩企主推的OLED电视,海信量产的全球首款RGB-Mini LED电视UX更是强力冲击了OLED的高端市场引领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采用无机材质并拥有最高10000nits峰值亮度和10万小时平均使用寿命的Mini LED,OLED由于采用有机发光材质,其普遍不足1000nits的峰值亮度和3-4万小时的平均使用寿命,以及容易烧屏的问题,在使用体验上明显处于弱势。但在色彩和画质表现上,OLED比Mini LED更具优势,加上三星、LG电子等韩企巨头全力打造高端形象,因此OLED长期被认为是高端电视的代表。
但是随着RGB-Mini LED电视量产上市,OLED的画质优势不再,同时还要承受面板产能受限带来的高售价难题。在双重困境下,大屏OLED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为了应对压力,韩国三星在不久前紧急启动“OLED倍增计划”,希望以换新政策来扩大OLED电视销量,试图通过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来放缓中国电视巨头在高端市场的攻势,为自家的RGB-Mini LED产品争取过渡时间,避免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竞争中过早陷入被动。
目前来看,率先上市的海信电视UX完全放弃了日韩品牌惯用的“高定价+高定位”的操盘手法,没有将精力放在建立市场壁垒上,而是选择以万元级价格全力吸引高端消费群体,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形成一种更合理的平衡状态。对于正在完成超越、实现行业引领的中国电视品牌而言,这种务实的做法显然具有更加良性的长期效应,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未来高端市场的争夺中占据主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