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在安
我觉得可以把消费电子企业分为两种:
一种是把产品定位为“快消品”来卖,比如一款手机,这类企业的设计目标就是用户用两三年以后就要更新换代,所以这类产品在用料和质量上并不会精益求精,时限一到,手机的硬件、软件、体验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而这种“快消品”式的手机厂商,正因为其“快消”的定位,可以在用料、质量上进行成本压缩,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极致性价比”。但这种品牌很难摆脱“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思维惯性,难以实现真正的高端化。
另一种是把产品定位为“耐用品”来卖,同样是一款手机,这类企业的手机设计得十分耐用,尤其是操作系统体验,以及电池衰减速度。
事实上,如果你现在用的还是五年前推出的iPhone se2的话,你依旧可以感到十分流畅,因为我自己就有一台iPhone se2在用。而在全球很多相对偏远的区域,还有大量的用户使用iPhone X以前的产品。
当然从商业逻辑上来看,消费电子到底应该是“快消品”还是“耐用品”,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商业策略选择和企业家认知的不同而已,但如果从人本视角出发的话,如果把每个产品视为“耐用品”,那么厂商就会更用心地进行产品的打磨。
如果仅仅以手机为例,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外在器官”,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某个器官是“快消品”。
作为“快消品”的商品,其销售是营销驱动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讲究的是动销能力。因此,这类企业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夸张式的营销宣传,比如这类厂商热衷于跑分、热衷于与友商的产品进行对比,如果是一个手机产品,那必然是要在一些测评维度上全面超越iPhone的。
对于用户而言,很容易受到这类厂商营销说辞的煽动。
打个比方,一些线下发布会就像直播带货一般,通过内容的编排以及演讲者的表演,让用户冲动下单消费。但到头来,消费者很有可能发现产品货不对板,或者是用户体验存在巨大落差。
我们相信,这类用户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学会如何避雷产品,而视产品为“快消品”的企业,也终将黔驴技穷。
事实上,我们近期观察到的现象是,很多企业的营销已经开始失灵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被教育得更精明了,受到过大量夸张广告的洗礼后,消费者懂得看配料表了、懂得看成分了、懂得跑分高也没什么用了、懂得一些产品内在的专业知识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的营销环境是在太混乱,很多时候流量的多少,要看企业营销的底线有多低,在高度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中,其实营销内容本质上只靠影像和文字传达而已,而这是十分容易操控和诱导的。
其实消费者的精明未必完全是好事,我们在很早的一篇文章中《关于品牌,很多人在不懂装懂》提到过,未来大量的“品牌”,可能会因为消费者的精明而消失,品牌最终仅仅沦落为“知名度”而已。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消费者的精明,其实增加了很多消费决策的时间成本,让消费者怀疑一切,让消费决策的效率降低。比如说你明明可以无脑选择可口可乐的,却不得不仔细看看配料表。
但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十分明显了,消费者越懂得如何避雷,整个营销行业的效率就会越发低下,营销动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就会越来越不如过往。
我们甚至觉得,在未来,“品牌”将会变成一个稀有物种,而绝大多数所谓的“品牌”,其实仅仅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而已,它无法为消费者决策提供有效的附加信息,也无法让消费者因为信任而放心购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