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地下党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对新四军给予多方面支援,使上海成为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回望抗战峥嵘岁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全民族的风雨同舟、肝胆相照。
先看舆论支援。
1937年10月,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厂厂长兼交通员陈吉昌来到上海,带来大批宣传新四军的照片和文章,并通过上海地下党主办的进步刊物《译报》及《译报周刊》,向上海人民详细介绍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他们的枪支凌乱不一,有些已是锯去了半截的,也有只能开一二枪就再不能发射的……从去年六月十五至八月十五,我们就已大小一共打了三十多次仗,平均每二天打了一次,都是获得胜利的。”这是《译报周刊》特刊对新四军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不俗战绩的介绍。这一期的封面还专门刊登叶挺军长照片,图文并茂地宣传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敌人江南统治的迷梦”,让广大民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燃烧着的火把”。
1938年,《文献》月刊出版发行。作为首个以文摘形式介绍抗战内容的资料性刊物,其所选载的文章主要来源于上海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献》卷三刊载马骏写的《战斗中的新四军》,详细介绍了新四军的改编经过及主要战斗任务,先后列举了新四军先遣部队及3个支队从1938年5月起挺进日军后方、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情况,盛赞新四军是一支获得民众敬爱的铁军。
这一时期,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也给《申报》英文版、《良友》画报和《大美晚报》等提供了多篇关于新四军的图文报道,内容涉及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军营生活、战术训练、军民关系等。杰克·贝尔登认为,与国民党军相比,新四军执行了正确的抗日政策方针和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官兵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作战异常勇猛”。之后,杰克·贝尔登将采访所得的材料以及其他外国记者关于新四军的报道,整理为《成为时局中心的新四军》一书。
再看人力支援。
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之后,中共中央明确指示:“江苏省委应派一些得力干部到新四军战斗的地方去,并从上海有系统动员学生、工人、积极分子、革命分子、党员到那里去工作。”
上海沦陷初期,杨树浦及北四川路一带涌入大量难民,中共江苏省委随即开展动员难民参与新四军的工作。比如,成立难民收容所,组建难民委员会,重点加强对难民的抗日教育、阶级教育。难委会负责人周克编写的国语教材第一课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每逢纪念日还会召开小组座谈会、举行公开报告会和讨论会,有力激发了难民的抗战热情和阶级觉悟。
难民收容所的主要活动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个“小解放区”。其中,逾20个收容所成立秘密党支部,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最终共产党员数量一举增至300余人。四年间,累计输送3000人到新四军和其他地区参与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中共江苏省委和新四军军部在上海成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主要负责“动员大量人员参与新四军、组织军用物资和搜集敌伪报刊送往根据地及做好新四军干部到上海治病的掩护工作。”
资料显示,1940年至1942年,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往苏北根据地输送了约2000人。其中,党员、文化界人士、青年工人、职员、学生约占2/3,直接参军者约为70%。
这一时期,新四军响应党中央号召决定成立江淮大学。中共江苏省委随即动员复旦、之江、交大等一批高校教授,如教育家张宗麟、经济学家何锋、哲学家冯定等前往任教,并组织动员百余名学生前往读书。
接着看物力等支援。
为帮助新四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海地下党多次动员红十字总医院及仁济、仁德等医院的医护人才到新四军工作。比如,同仁医院医生张贤主动变卖家中首饰,自费购买部分药品和医疗用品带到常熟游击队;上海选派的医护人员张惠新、赵如静、赵政等,先后在新四军开办的卫生学校及培训班担任教员。
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先后派出两批代表团赴皖南慰问。慰问团返沪后,即向上海各界团体报告新四军的英勇事迹及物资短缺的情况:“目前在大江南北浴血抗战的新四军,由于国民党政府克扣军饷,不仅缺衣缺药,而且时界严冬,身上还没有寒衣穿。”为此,在上海的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决定举办物品慈善义卖会,为新四军征集十万套棉衣。
“上海人民念着新四军,新四军想着上海人民。”在八字桥战斗中,外冈游击队英勇伏击日军,战斗从中午12时持续到下午4时。初创时期的外冈游击队员,全部是当地农民。随着共产党员邱生凡和上海的一批工人、学生加入,游击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得以正式编入江南抗日义勇军,成为新四军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
在浦东地区,新四军淞沪支队在头桥奇袭击上海伪武装警察总队、在蔡家桥袭击伪十三师教导队等,一举粉碎了日伪“清乡”企图。据统计,抗战期间,淞沪支队共发动敌后游击战50余起,歼灭、俘虏日寇及汉奸1500余人,策反伪军部队100余次,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基地研究员刘丽娜、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曹景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