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谌敏慧
一笔法院判决明确应返还给企业的33万余元被骗资金,却在判决生效后“沉睡”在扣押账户中。
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和精准监督,枣阳市检察院的依法履职让这份写在纸上的权益转化为企业的“真金白银”。8月6日,枣阳市检察院披露了这起护航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生动案例。
时间回溯到2022年3月,李某、张某利用枣阳市某养殖公司名义,在枣阳某保险公司投保育肥猪养殖保险后,动起了骗取保险金的歪心思。
他们通过对死亡牲猪重复拍照、重复报案等方式伪造理赔资料,两年间先后骗取该保险公司理赔款共计33万余元。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二人最终落网,并退缴全部违法所得,由扣押机关暂扣于专门账户中。2025年1月,法院以保险诈骗罪依法对二人判处相应刑罚,同时判决明确,二人退缴的33万余元由扣押机关返还被害保险公司。
然而,判决生效后,本该“回家”的资金,却在返还流程上停滞,企业在合法权益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中焦急地等待。
承办检察官在深入推进“涉市场主体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专项监督活动中,敏锐捕捉到这一情况。该院迅速行动,调查结果证实:涉案款确已被依法扣押,但返还程序尚未启动。
企业代表送来锦旗
7月21日,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程序,向扣押机关提出监督意见,明确指出涉案赃款返还的法律依据和时间要求,督促依法履职。相关单位收到检察监督意见后积极响应,迅速推进返还,于8月1日将33万余元涉案款全部返还给该保险公司。当“翘首以待”多时的资金终于汇入公司账户时,该保险公司代表非常激动。8月4日,他们专程将一面写有“怀爱企之心 行护企之举”的锦旗送到办案检察官手中。
“从发现执行阻滞到推动资金快速返还,检察机关借助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是我们深化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枣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虎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