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浦区欣益养老院与市东医院正式就认知症专项医疗服务签署合作协议,专业医院的专业诊疗资源,与一线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护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并开辟了“儿童探访日”的“医-养-社-家”联动模式,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挑战,探索出一条“医疗资源下沉、院内早期筛查、诊疗快速通道”的医养结合新路径。
“医-养-社-家”联动升级
“奶奶,这个小珠子要放到对应颜色的框框里才行!”7月3日,欣益养老院与市东医院签署认知症专项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当日,也是欣益养老院的“儿童探访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徐韵婷同学正耐心地引导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玩着磁吸迷宫游戏。老人起初有些迟疑,但在孩子的鼓励下,慢慢地将珠子一颗颗引向终点。
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来自“上理工附小暖心小分队”的家庭与养老院约30位轻中度认知障碍长者结对互动。80多岁的唐秀兰老人开心地说:“小朋友陪我们很开心,搭了小龙船,我不会搭,小朋友就教我。跟小朋友在一起,心里就没有什么忧愁了。”
游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科学的康复理念。活动策划方准备了夹珠子消消乐、帆船拼搭、小猫钓鱼等一系列道具。市东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医师杨晓玲在现场指导:“这些游戏能够很好地锻炼老人的智力、思维、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当老人沉浸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他们的大脑功能就在无形中得到了磨练和保护。”
这场温馨的互动现场,其背后是杨浦投控集团欣益养老院与杨浦区市东医院深化医养合作的坚实一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不仅是“偷走记忆的岁月杀手”,更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恶化、伴随精神行为改变的神经变性疾病。
而承担起这份专业支撑的市东医院,也正经历着能级的巨大跃升。就在今年5月13日,复旦大学与杨浦区合作的市东医院新江湾院区正式开工,致力于通过引入“复旦标准”,构建覆盖上海东北部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并打造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市民的“15分钟医疗圈”。
这意味着,未来支撑欣益养老院这类医养合作的,将是一个能级更高、资源更强的区域医疗中心,这无疑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筛查、陪诊、照护,全链条守护
“很多老人独自在家,缺乏外界信号,大脑会加速衰退。”杨晓玲指出,“而在养老院,我们与院方合作,就能将专业医疗服务前置。” 这种合作体现在一张细密的守护网络中。
欣益养老院医疗部主管仇晋梅介绍,作为一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院内的医生在日常查房中就能及早发现老人的认知或精神行为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养老院会第一时间与市东医院沟通。
“我们为养老院的老人开通了预约绿色通道,”杨晓玲补充道,“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我们神经内科和心理科的相关门诊,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药物调整。” 此外,双方还建立了微信群,可以随时在线上为护理院和患者提供用药建议和调整方案,减少了老人盲目用药的风险,也让家属更为放心。
除了及时的医疗干预,科学的日常照护和认知训练同样至关重要。在活动现场的认知科普讲座上,心理科王峰医生和神经内科杨晓玲医生分别向家属和护工们普及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十大征兆,如近期记忆减退、对时间地点混淆、情绪波动等,并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的原则。
“照护认知障碍患者,关键是细心和耐心。”杨医生在她的讲座材料中反复强调。当患者因为疾病而变得“不讲道理”或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时,照护者需要理解这是疾病在作祟,而非故意“作对”。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使用简短的句子,耐心重复,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安。
更重要的是,要让老人参与到自己喜欢且力所能及的活动中来。杨医生说:“有的人喜欢打麻将、打牌,有的人喜欢唱歌、写字,或者去打打羽毛球。只要是他们感兴趣并能获得快乐的,都对延缓认知衰退有益。” 医院会指导养老院的社工,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认知训练方案。
此次活动,是“医-养-社-家”联动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搭建一个平台,让专业的医疗知识、养老院的日常照护、社区(学校)的社会支持和家庭的关爱得以交汇融合。未来,在杨浦区的欣益养老院,这样的“儿童探访日”认知活动和医院的免费认知筛查将每月定期开展,为越来越多的银发长者守护珍贵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