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绍孟的家书
玻璃框里,封存着一封泛黄的家书。这是川军将领邹绍孟写于台儿庄大战前的绝笔家书,亦是一位父亲留给儿子跨越时空的嘱托与训诫。
一封封抗战家书背后,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这位川军将领的后代。那封家书的纸张早已微微卷起边角,但它始终悬挂在后辈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
沿着家书的足迹,邹绍孟的儿子(邹汝祥)用了近10年时间,到访全国各地档案馆,收集2160名滕县保卫战英烈名单。他生前曾说:“凡参加此保卫战者,死去是烈士,幸生是英雄。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都应该受到崇敬,都应该纪念。”
历史的车轮从不是碾压向前的碾子,那些家书里的赤子之心、家国大义,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儿子成绩“名列丙等”
前线父亲炮火声中回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建川博物馆一众书信中,川军将领邹绍孟写予儿子的一封不足200字的战地家书,曾在抗战队伍中盛传,鼓舞了无数爱国青年弃笔从戎,奔赴战场。
邹绍孟
时间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1938年3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邹绍孟,奉命在滕县守城,为台儿庄大战赢得准备时间。战前,他在家书中得知长子邹汝宁学习成绩“名列丙等”,深感不安。
3月11日夜,远处不时响起隆隆炮火声,邹绍孟展开信笺,为儿子提笔写下187字。信中,他谆谆教诲儿子,“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愤。”
书房中的家书
或许预感自己极可能战死沙场,邹绍孟还不忘叮嘱儿子要捍卫国家复兴中华,“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
一语成谶。3月14日,滕县保卫战打响,邹绍孟在巷战中壮烈牺牲。这封承载着“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誓言的家书,辗转寄回他的家乡四川乐山五通桥时,已是6日之后。彼时,滕县守城战士全部成仁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国。
邹绍孟
国破家何在,国存方有家。时间凝固了前方壮烈的火线厮杀,却未给后方柴米油盐的期盼留一丝缓冲。
一封封抗战家书背后,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作为父亲,邹绍孟和普通人的情感一样,盼儿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作为军人,他和众多战士一样,对国家有无畏的担当与赤诚的热爱。
“丙等”儿子考上川大
次子成工程师,为一份致敬奔走10年
家书,对子孙后代的教化影响,在邹绍孟家中得以充分体现。曾经考试丙等的邹汝宁,在父亲殉国后刻苦学习,考上四川大学法律系,曾任绵阳某中学校长。次子邹汝祥,则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我爸爸(邹汝祥)没有见过爷爷(邹绍孟),他是在爷爷战死两个多月后才出生的遗腹子。”邹绍孟的孙子邹维介绍,虽然搬过很多次家,但“这封家书永远悬挂在父亲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
从邹维记事起,家书中的“训诫”便是他听父亲说过最多的道理。“父亲话不多,在他身上总有一股执着劲儿。”邹维表示,父亲退休后,用了近10年时间,奔走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川档案馆、重庆档案馆、绵阳档案馆等地,只为收集参与滕县保卫战中战士的名单。
2008年,邹汝祥及家人祭拜滕县保卫战牺牲的川军将士
心之所向,万里皆安。邹维回忆,父亲曾孤身一人多次前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名单。“一个面包,一瓶矿泉水,他从开馆坐到闭馆。每趟去都要待十多天。”他接着说,那时候不能拍照,所有资料都需要手抄,“光他手抄的资料,整理出来就有40厘米厚。为了整理名单,他还自学了电脑。这些年,他存储资料用的U盘,都用了2大盒。”
邹汝祥的手抄资料
“有一次,父亲从南京回来后特别开心。”邹维回忆,档案馆里的保安大哥在得知父亲在收集名单后,自发帮助他“作弊”,“挡住摄像头,让父亲悄悄拍照以提高效率。”之后,保安大哥将此事告知馆长,“馆长主动联系父亲,表示会帮忙寻找名单,并刻成光碟邮寄给他。”
邹汝祥的手抄资料
正是这些无声的铭记与帮助,让历史的轮廓更加清晰。正如邹汝祥曾说:“凡参加此保卫战者,死去是烈士,幸生是英雄。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都应该受到崇敬,都应该纪念。”
在邹维看来,这份名单,2160个名字,承载着对遥远战场上战士们的思念,也许是永远不会抵达的虔守。但那些始终差一页就完整的名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抵达”的执着,亦是一种勇毅的精神力量与传承的使命。
2160个名字
在千里之外刻上川军战士纪念墙
“父亲走了。他还有未完成的遗愿。”邹维说,父亲谨记家书从教导做人到鼓励向上的训诫,并想以此勉励后辈,“他生前想捐赠一所学校,但在勘查落实此事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
在邹汝祥离世前,已完成滕县保卫战中2160名英烈(部分)名单收集,并将滕县英烈资料编撰成《抗日战争滕县保卫战英烈名册》。此后,这份名单连同他翻拍的邹绍孟家书照片一起被捐给建川博物馆之川军抗战馆以作永久纪念。
《抗日战争滕县保卫战英烈名册》
谈话间,邹维低下头,反复摩挲着手中攥紧的U盘,他声音有些发颤,“滕州市政府在新改成的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内的滕县保卫战展厅中,修建了一面川军将士纪念墙,上面的名单,就是我父亲收集整理的。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很开心。”
这份跨越时代的坚守,正随着历史的车轮执着向前。邹维看向窗外,雪山正被阳光照耀。他眼中涌上一股深沉的敬意,“滕县保卫战中,被查明的千余名川军战士应该得到尊敬和怀念。他们为了家国大义,舍去了小家与个人情感,这般炽热纯粹的爱国情怀,怎能不令人敬仰。”
据悉,1938年邹绍孟被原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邹绍孟
时光流转,科技飞速发展。当区块链技术给每个烈士生成数字身份,当AR重现他们冲锋时的对话,当“00后”在元宇宙里为虚拟纪念墙添砖,全国都在用时代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那些战场上未能送出的家书、藏在衣襟里的思念、刻在弹壳上的名字……正是中华民族永不弯折的脊梁。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图据受访者
编辑 郑然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