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邵医生简介的宣传栏被清空。
近日,“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从邵医生留下的遗书、其亲属的叙述、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互联网空间的痕迹中,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步清晰。
据邵医生的家属表示,这三次纠纷目前都没有判定医生对事故负有失职的责任。其中一起纠纷,甚至是在邵医生将当事产妇从羊水栓塞、危及生命的状态抢救回来之后,因为产妇生了女儿且无法再次生育,而被产妇家属反过来要求赔偿。然而,三起纠纷的患者家属,在短视频平台上互相关注并推荐作品,并吸引大量针对邵医生的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
平心而论,在医疗领域,医患之间发生矛盾与纠纷并不罕见。随着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多数医患纠纷都能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处置。在这起事件中,将邵医生逼向绝路的,并非单纯的医患矛盾。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各种因素的助推下,非理性的医闹演化为网络暴力,事态几乎不可能发展到这一地步。
遗憾的是,尽管社会各界都对“按键伤人”的网暴乱象深恶痛绝,但对于特定情境下、针对个人的网暴攻击,当前依然缺乏具有足够针对性与震慑力的应对举措。
在此之前,“粉发女孩”“寻亲男孩”等网暴受害者的悲剧,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如今,面对又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从互联网平台到有关部门,无疑都应从中吸取教训,想方设法制定出更有效的、更能保护受害者的网暴对策。
要制定有效的网络暴力治理机制,首先需要直面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网暴内容的判定,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精准、及时的机制。“争议”并非理所当然的流量密码,解决医患纠纷,更不能遵循“谁闹谁有理”的逻辑。平台应当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角色,加强“争议”热点研判处置能力,建立分级内容干预机制,更要避免形成类似“组团网暴”的效应。
此外,在账号管理方面,也应对“网暴惯犯”形成明确识别与惩戒机制。一个账号是否多次参与人身攻击,是否使用“引战”措辞、标签式侮辱,平台应当能够判断得出。一旦识别,应立即采取禁言、封号等处理措施。只有让网暴者在第一时间付出代价,才能防止网络暴力的风潮不断发酵、升级。更进一步,平台也应为网暴受害者提供一套更明确的申诉、求助通道,使其能够获得必要的救济。
与此同时,在网络监管与公安执法层面,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对网暴乱象重拳出击。无论是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还是对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处置,都应更有力、更及时。只有补上制度和执行的短板,确保网暴者的违法成本高于“情绪发泄”的收益,公众的表达才会更加理性克制,无辜者也才不会一再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
在日常工作中,医生时常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理解乃至攻击。对于医生因为职务行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医院和医疗行政管理部门也有必要为医生撑腰,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实事求是处置医患纠纷,当好医生的“娘家人”。
邵医生之死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它警示我们,面对“医闹”的网络化倾向,不能再任由其滋长蔓延。唯有平台、监管与医院多方协同,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防护机制,才能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筑牢安全屏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