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门诊遇到过不少迫切想要减重的患者,为了快速瘦下来,他们尝试过极端节食、突击运动,最后不仅体重反弹,失去了信心,甚至还“减出”了其他疾病。
今天与读者分享王先生的减重故事,以及我对“医患共同决策”的感悟——体重管理不是给患者出个方案就完事了,还需要了解他们的生活节奏,结合其工作、家庭等情况,帮助患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法。
当“高速人生”遇上“健康红灯”
王先生第一次来我的门诊咨询体重管理,是两个月前。
那天他穿着西装走进来,工作电话还没挂断,语速很快。他从包里掏出皱巴巴的体检报告,指着“肥胖症”“脂肪肝”的体检结果问道:“葛医生,你给我一个最快的减重方案,下个月必须把指标降下来。”
他的语气急促又带着点焦虑:“我最近刚在健身房报了私教课,每天下班能练一小时,饮食也会严格按你的要求来。”
我提醒他:假如长期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单靠高强度的运动和节食来减重,容易适得其反。可是,他满脑子都是“快速减重”。没等我多沟通几句,就又接了个工作电话匆匆离开了,连病历本都差点忘在诊室。
王先生第二次来诊室时,衬衫的下摆堆在腰带上,皱得很明显。他说道:“葛医生,我最近没时间去运动,只能把私教课全退了……上周弯腰捡文件的时候后腰扯着疼,试了三次才站直……我知道我身体的负担太重了,得好好调调了。”
我翻阅他的病历本,上面记着他的饮食计划:吃沙拉、水煮鸡胸……纸页边还沾着咖啡渍。我发现他的黑眼圈很重,明显是长期没有休息好。
“王先生,您上次说早午餐吃沙拉、晚餐水煮鸡胸,只坚持了两周?”我放慢语速,语气平和,不想让他觉得我是在挑错。
他苦笑道:“我是做金融的,前段时间股市波动大,每天就睡4个小时,靠喝咖啡撑着盯盘,3个月瘦了12斤。结果吃了几顿家宴就反弹了5斤,比炒股‘套’还窝囊。上个月体检,脂肪肝、高血脂的指标没有好转。再折腾下去,身体早晚出大问题。”
我接着看病历,发现他之前的减重尝试都没成功:低碳水饮食5天就因出现心慌、手抖而停止。健身房只去了3次就被加班耽误。代餐奶昔喝到反胃后又“报复性进食”。最后一页的体检报告上写着:体重指数(BMI)31.4、腰围102厘米,都超标了。
图源:视觉中国
量身定制“生活处方”
“王先生,您在金融工作中做分析,不会只看短期变化吧?”我拿便笺纸画了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您之前说做事得看长期、找稳妥的方向,对不对?”他愣了下,肩膀松了点:“只看短期太冒险,得盯长期趋势。”
“那您减重怎么这么急?”我把便笺纸推给他,指了指曲线,“您看您的体重,骤降又骤升,身体根本受不了。减重不是定个‘必须瘦十斤’的目标就行。我得先知道您每天是怎么过的——几点忙、几点歇,什么时候能运动,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摸清楚这些,再定计划,您才能长期坚持,不然我单方面定规矩,您执行着累,最后还是会放弃。”
“您说得对!”他笑了,“我这两年跟上了发条似的,早上6点看外盘,晚上10点还复盘,没顾上身体。我女儿摸着我的肚子说像棉花枕头。上周她拉我玩老鹰捉小鸡,我跑了两步就喘,她还说我像企鹅……”
看着他提及女儿时的温柔,我想起行医的核心:以人为本——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病人的感受和需求。
我拿了张新便笺纸,写上“我们的减重计划”,然后把笔递给他:“您最清楚自己的时间,早上看盘前有空吗?晚上收盘后能走路吗?饮食上也能调调,比如您爱喝咖啡,换成脱脂奶或黑咖啡,不耽误提神。不爱吃沙拉,那公司食堂的清蒸鱼、杂粮饭总可以吧?咱们不定‘必须做到’的硬要求,就找‘稍微努力能做到’的小事,您觉得可行吗?”
他想了几秒,在纸上写:“早上看盘前半小时、晚上收盘后半小时能运动;清蒸鱼、杂粮饭能吃。”我们接着细化:遇到加班挤占了晚上的运动时间,那就算了,不必补救,重要的是第二天继续执行原计划,别为此有负担。不过,每天下午3点的“接水漫步”是雷打不动的底线。他边听边点头,眼里的迷茫变成确定。
“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这次看诊之后,王先生将“每天瘦一斤”的激进目标,调整为“每天做一点”。
每次复诊时,他都会带记录本来:多走50步,画个勾;少吃半碗饭,贴上女儿的贴纸。下午3点忘记起身接水,就设定手机闹钟当“接水提醒”。走路时觉得无聊,就听新闻。
5个月后,王先生再来复诊,我差点没认出他来:他穿着浅灰色的休闲服,腰带似乎紧了两格。体重83.7公斤,比初诊时轻了8.2公斤,体重曲线很平稳。他拿出手机,向我展示她女儿最近画的画:圆乎乎的爸爸牵着她跑,旁边写着“爸爸变轻了,跑起来像风”。
“收盘后,我会去公园走路,上周还跑了三公里,当中只歇了一次。”他说,“以前跑200米就会扶树喘气,现在总算能跟上女儿的速度了。”
“葛医生,我现在才算明白‘止损’的意思了。”他笑着对我说:“以前总想着‘必须瘦十斤才停’,结果越急越反弹,跟加杠杆炒短线似的,风险全暴露了。现在调整饮食像建仓,选适合自己的标的。运动像定投,每天一点不贪心。身上的负担轻了,陪女儿有劲儿了,家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看着他轻快的背影,我想起吴孟超院士说过的一句话:“医生治病,就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面对“体重管理”这条河,医生不是站在岸边指方向的人,而是陪患者一起蹚水的伙伴——一起看水深水浅,一起找平稳的石头,一起往“健康生活”的对岸走。这种基于互信的共同决策过程本身,或许才是体重管理最有效的“处方”,也是医患之间最温暖的底色。
(作者为上海市东方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