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季,来自五湖四海的马拉松爱好者都会齐聚普陀,共襄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这一体育盛会。赛事运行平稳有序,离不开普陀区“数智”护航的多年探索。在普陀区城运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路况、赛道沿线天气、关键点位监测情况等信息动态更新。今年,系统更是通过三维数字化推演模型生成智能预案,为“苏河半马”提供数字化保障,守护跑者及沿线市民安全。
区城运中心首次以“数智化护航”为核心,构建了覆盖赛事全链路的数字化保障体系
以“数智”赋能“善治”,普陀区一贯先行先试。从在全市率先启动数字化应用场景征集、发布全市首个区级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到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普陀区不断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持续打响“数智普陀”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普陀区干字当头、谋定快动,积极推动AI大模型与各类政府业务深度融合,上线了一批“AI+数字政府”应用场景,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探索“普陀样本”。
数字基建新突破打造AI大模型服务底座
作为数字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稳定、高效的算力不仅是支撑数字技术应用运行的基础,更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今年3月起,普陀区数据局会同区城运中心着手构建本地化高性能的政务AI大模型服务底座。通过华为昇腾高性能处理器部署了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多款国产开源大模型,并基于辖区企业自主研发的向量数据库Vastbase G100搭建了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了从模型调用、算力支持到知识库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供给,让安全可控的政务AI大模型服务底座成为普陀区“AI+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创新的基石。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政企协同的深度实践。2023年,北京海量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其上海子公司落地普陀。海量数据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首家以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主板上市公司。其自主研发的Vastbase G100融合了关系型查询+向量查询能力,可确保系统更好地执行向量标量联合查询,是企业级AI应用落地的高性能之选。目前,Vastbase G100也是为数不多通过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安全可靠测评”的国产数据库之一。
海量数据库上海办总经理王钰坦言,普陀区的高效务实,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沃土:“技术创新离不开场景深入,普陀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战场景。海量数据库Vastbase G100为普陀区人民政府‘一网统管’、数智融合一体化底座等项目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的数据基石。”
政府提供多元化真实场景助力企业打磨技术成熟度,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政企协同创新模式在普陀已形成良性循环。“普陀区的开放创新,为像海量数据这样专注技术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开放的土壤。”王钰感慨道。
政务服务新场景数字化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AI+政务服务”成为热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办公和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昭示着普陀“数智政府”建设迈入智能体协同的新阶段。
在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前来咨询婚姻档案查询的市民王先生体验了“一网通办”最新推出的“一件事一次办”AI助手功能。点开AI助手功能悬浮球,刚输入“结婚证丢了该怎么办”,AI助手就弹出了辅助申报页面。简单确认后自动完成90%表单填写,材料上传完成还能即时查看预审结果,AI助手全程在线、实时答疑。“以前怕麻烦一直拖着,没想到现在几分钟就办成了!”王先生说。
区数据局工作人员汪莹透露,除了婚姻登记补证“一件事”外,遗产法定继承公证“一件事”也将于5月底前上线“一网通办”。“传统继承公证流程涉及多部门材料提交,比如亲属关系证明、死亡证明,市民需要往返公证处、档案馆、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往往耗时长达数月。”汪莹表示,在AI赋能下,遗产法定继承公证办理流程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三级跳”,未来,结合申请人不同的办事情况,平均每个申请所需材料将从40余份精简至个位数,实现“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当然,最后现场签字还是无法避免的。”
行政复议办案效率同样因AI提质增效。2024年,普陀区受理的2066件行政复议案件中,交通处罚类占比超66%,占用了办案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为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区数据局携手区司法局构建“AI+交通处罚行政复议辅助系统”,根据上传材料自动生成复议决定书初稿。
区司法局工作人员马仟慧算了一笔账:“过去处理一宗交通处罚类案件大概需要50至60分钟,文书中的关键信息全靠人工手打,为了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工作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在反复核对材料上面。系统上线后可以AI自动抓取车牌号、处罚文书编号、违法时间地点等内容生成文书,事实审查部分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大大缩短人工复核的时间。辅助系统的应用,可以为办案人员节省较多录入时间和重复工作,有助于推动简案快办、繁案精办。”
社区治理新实践以数据分析代替经验主义
在社区治理一线,AI也发挥了显著的赋能作用。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发现,近期反复出现的楼道堆物问题,背后是租户流动性大、信息登记不全的症结。
今年4月,区数据局会同区委社会工作部研发的“百事能AI社工小助手”接驳上新版社区云,打通社区云的走访接待、活动会议、问题流转等回流数据,利用AI打造社情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接待走访数据,并生成含解决方案的治理报告。
倪晓倩感慨:“分析报告的针对性很强,能非常直观地帮助我掌握社区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忽视的点。我将AI总结的社工走访时的关键词跟12345工单出现的高频问题进行比对,基本都对上了。”
曹家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郭颖则在“微格四色工作法”的基础上,结合AI将社区问题按紧急程度分类管理。“原先得逐条查看社工们的走访记录,边翻边把观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现在我只需要5分钟就能了解这一阶段社区的动态情况,AI还会帮我罗列出社区中存在的紧急问题。”郭颖表示,数据赋能进一步释放治理潜能,“这样可以优先解决大家反应较激烈的问题,居民也能看到居委会一直关注这些问题,而非我们自己认为的问题。”
“数据推翻经验判断,助力提升治理精度。”大上海城市花园党总支书记朱萍萍的实践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她曾将小区停车难列为社区治理重点问题,但AI分析显示,当前公共卫生和设施设备维护诉求占比更高。调整工作重心后,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了,月度联席会议上的“吐槽”也少了很多。
“AI分析功能最重要的是激发社工的主动性,让社工意识到,走访记录并非为了工作留痕,记录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构成社区工作数据库的重要基石。”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长风街道为试点,开发街道镇层面的AI分析,“同时,为大家提供更丰富、更快速的知识迭代更新。”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接下来,普陀区将加速开发百花齐放的“AI+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