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多棱镜,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在影像叙事中的精神光谱。且电影节本身便是解码上海城市密码的一个当代注脚:它以国际性接续上海海纳百川的基因,以专业性、引领性呼应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使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之际,正是我们思考影视表达与上海城市密码关系的一个时机。
当我们重温取材自特定城市的影视作品时,那些斑驳影像中的建筑、服饰和生活方式会令人心潮起伏。我们会因陌生而好奇,因熟悉而亲切,或因时光在画面中流动而惊叹。但这种情感触动,终究止步于“景观”层面,我们不过是在回望一些建筑的标本,翻阅生活方式的档案,以及端详“历史”在胶片上凝固的剪影。事实上,城市与影视作品的深层联结,在于那些无形的精神共鸣,那是一种气质、一种温度、一段集体记忆的永恒回响。
影迷在电影节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的拍摄地乍浦路影视街区拍照打卡。
当镜头深入生活,触及一个时代的内在肌理,当故事揭示普通人的生活哲学,城市才在影像中活了起来。这时,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岁月中沉淀的独特气质,体会到它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精神内核,以及那种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城市特质。
也就是说,有艺术追求的影视作品从不满足于对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能够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并让后来者聆听到历史的心跳。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孽债》,不仅忠实记录了当年上海弄堂里飘荡的吴侬软语、市井烟火,更以过人的艺术胆识直面知青一代最隐秘的伦理伤口,让观众得以静听社会转型期最细微的道德颤音。
上海虽向来被贴上“时尚之都”“精英之城”的标签,但观众在相关影视作品中最心仪的,可能恰恰是弄堂口摇着蒲扇的阿婆、菜场里讨价还价的主妇、骑着老式自行车穿行在梧桐树下的老师傅。这些普通人的日常里,藏着上海热辣、鲜活的城市味道。
如在《爱情神话》(2021年)等新海派电影中,我们得以窥见当代上海的鲜活俗世风景,那是将市井烟火与艺术气质完美融合的松弛与优雅。影片中邻居将半身不遂的父亲送来学画以节省看护费,老白母亲为房产过户而精心谋划,都市白领在弄堂里淘宝般寻找“外贸尾单”等令人莞尔的细节,展现的远不只是地域特色,更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处世哲学:在精致与务实、矜持与包容、开放与保守之间游刃有余的平衡艺术。
真正深刻的城市叙事并不会将“民风”简单归因于地理环境,而是会深入剖析其形成的社会土壤。《股疯》(1994年)之所以成为杰作,在于它精准把握了上海市民性格背后的现实逻辑:那些看似精明的算计,实则是高房价、高物价与有限生存空间共同催生的生存策略。影片中的莉莉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生动的市井人物之一。她身上那种近乎本能的商业嗅觉,那种在股市浪潮中辗转腾挪的生存智慧,都带着鲜明的城市印记。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嗜钱如命”的角色意外地赢得观众好感。因为,她所有的算计都恪守着一条看不见的底线:可以钻营但不欺诈,可以精明但不冷血。而且,《股疯》实际上否定了那种机关算尽可以带来幸福的观点,并呈现了因金钱崇拜导致的各种悲剧。它们都说明影片对于上海人的精于算计有一种隐含的道德劝诫意味。
上海人似乎特别要强,并不愿在旁人面前示弱,更不愿裸露自己生活中破碎或不堪的一面。这不仅是维护自尊的一种努力,也是市民社会身份焦虑的一种外化。因为,对于一个移民城市来说,在社会阶层的高流动性中,似乎只有“面子”可以成为身份标识的显性符号。《太太万岁》(1947年)中的陈思珍,面对丈夫的背叛,一度选择了隐忍,并在家人面前百般掩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生活幸福,人生如意”的面子。《爱情神话》《好东西》(2024年)更是提炼出上海人特有的生活美学:在局促中保持体面,在烟火气中坚守格调,以及将日常琐碎升华为生活艺术的非凡能力。
在电视剧《繁花》(2023年)令人难忘的开场中,爷叔给初入商海的宝总上的第一课,不是传授商业谈判技巧或财务知识,而是教导他如何定制高档西服,并在和平饭店租一间像样的套房。这种对“体面”“腔调”的追求,必须放在上海独特的历史经纬中才能完全理解。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上海形成了迥异于传统熟人社区的“陌生人社会”。在租界与华界交织的都市丛林里,一个人的衣着、谈吐、住所往往成为陌生人评判其身份地位的重要依据。同时,精致的外在形象在经商时可以成为信誉凭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上海人抵御西方人歧视的铠甲。
上海既是西风东渐的前哨站,又是传统价值的坚守者,因而始终保持着一种别样的文化张力。外滩的万国建筑与弄堂里的石库门民居比邻,恰如这座城市内在气质的双重写照:在拥抱最前沿的现代文明时,也守护着那些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杂交孕育出了上海特有的精神品格,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又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而要追求“优雅得体”的生活,就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机遇的警觉,并敏锐地跟上时代更迭的每一个步伐。《繁花》中宝总等人在外贸领域的开拓,《我和我的父辈·鸭先知》(2021年)里赵平洋拍摄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的大胆尝试,都是这种海派精神的生动注脚。
影视作品与城市,恰似一对默契的舞者,在光影交错中彼此成就。有时我们会陷入一种认知的误区,尤其在探讨电影节、电视节与城市的关系时,容易陶醉于那些可见的元素:观众的人次、影院的规模、展映的作品,乃至明星的亮相。事实上,观众渴望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外滩的霓虹灯或弄堂里的烟火,更是这座城市中普通人如何在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如何面对生活挑战时激发出可敬的胆识与魄力,还是石库门里生长出来的生活智慧,是黄浦江畔激荡的创新勇气。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以及电视重镇,其影视创作始终与城市发展、时代变革同频共振,并将城市的历史记忆、人文气质编织成动人的光影诗篇。这时,影视作品中的每个镜头都不再只是生活片段,而是成为解码城市基因的密钥,是这座城市写给时代的情书,更是留给未来的精神肖像。而在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人的狂欢,也成为城市精神的检阅:它让人们看到,上海如何将百多年电影史的沉淀转化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动能,如何在光影交织中书写城市的文化自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